所属中心
|
研究组名
|
组长
|
研究领域
|
城市生态
健康与环境
安全研究中心
|
城市土壤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组
|
朱永官
|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和植物对营养元素、微量元素、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机制与调控,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等。系统阐明了土壤-作物系统中砷等重金属迁移转化机制与控制原理;揭示了稻田土壤中氮-铁耦合的微生物机制;采用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
|
环境物理性污染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组
|
蔡澎
|
环境典型物理性污染的生物学效应及其防护方案研究。
|
城市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组
|
俞慎
|
城市湿地生态学、修复生态学、城市源污染物湿地生物地球化学、渍水土壤学、流域生态学。
|
环境分子毒理学研究组
|
董四君
|
环境内分泌扰乱物质的健康风险评价和分子作用机理,复合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致病机理,中医药在环境健康领域的应用等。
|
暴露科学和健康效应研究组
|
申河清
|
(1)暴露科学,即化学环境污染物的人群暴露、食品和环境监测,暴露组学和暴露标志物;(2)毒理学/环境流行病学:污染物的效应标志物和系统生物学效应,环境-表观基因相互作用,环境流行病学。
|
水生态健康研究组
|
杨军
|
以生态健康为视角,聚焦水生态安全和微食物网。综合生态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研究饮用水源地、景观水体、市政污水等城市水环境微生态学问题。近期研究兴趣包括水源地富营养化与藻类水华、水生态健康与毒理、生物群落监测与评价、微型生物生态与多样性等。
|
城市环境
污染控制
与资源化技术
研究中心
|
城市水环境过程与生态风险研究组
|
颜昌宙
|
水环境化学、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城市景观水体/湿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管理等。
|
环境生物技术研究组
|
|
环境生物技术,新兴污染物去除,环境微生物,环境组学技术,微生物燃料电池,纳米颗粒毒性等。
|
大气复合污染与控制技术研究组
|
陈进生
|
区域大气环境化学,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
环境电化学研究组
|
赵峰
|
污染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电化学和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污染物转化机制,实现高效降解和定向转化。
|
环境功能材料与空气污染物控制研究组
|
贾宏鹏
|
环境功能材料研发以及空气污染物的控制与消除。二氧化钛基复合功能材料研发及其在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新颖碳基复合材料的研发及其在气体净化中的性能研究和技术应用;多元金属氧化物氢化研究及其在光催化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金属复合氧化物用于工业尾气VOCs的催化燃烧及其催化机理研究。
|
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治理研究组 |
蔡超 |
针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及关键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手段,探究污染物在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效应;发展污染监测及预警方法与技术;研究污染调查及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开发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与设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一体化技术-装备体系与治理模式,为城市化进程影响下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
城市环境
工程与循环
经济研究中心
|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组
|
陈少华
|
1.自养生物脱氮过程功能微生物的富集、群落演化及代谢特征;2.生物脱氮过程中N2O的释放机制及调控原理;3.化学沉淀法磷回收的机制及动力学;4.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分离与转化;5.面向分散点源的低成本污水处理技术。
|
水质安全与水处理微生物学研究组
|
于鑫
|
1.水源地保护、安全饮用水原理与技术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和环境生物技术。
|
水处理技术及水处理微生物学研究组
|
张胜华
|
1、水处理常规工艺及深度处理技术;2、 水处理过程微生物学原理; 3、 易腐有机固废微生物转化过程。
|
污水生态处理与回用研究组
|
刘超翔
|
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以及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以及抗生素污染的影响及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
膜材料与技术研究组
|
张凯松
|
功能膜材料(MF/UF/NF/RO/FO)设计、制备与应用;膜污染过程、机制与控制技术;水处理工艺与节能降耗,膜分离技术集成应用。
|
环境安全与监测研究组
|
张洪武
|
环境传感技术、荧光生物成像技术、纳米材料生物效应
|
纳米环境功能材料研究组
|
付明来
|
纳米环境功能材料的合成与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以及典型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
污染控制技术与功能材料研究组
|
郑煜铭
|
水质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材料、吸附与膜分离技术、电化学处理技术和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
|
清洁能源与炭材料研究组
|
汪印
|
以城市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为目标,研发以城市污泥、生活垃圾、污染土壤、电子垃圾、危险废弃物以及建筑废弃物为主要处置对象的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与装备,构建工程化应用技术体系,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
厌氧生物技术研究组 |
朱葛夫 |
本研究组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已出现的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双重压力下的难题,重点关注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氮、磷以及硫定向生物转化与资源化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及技术瓶颈难题,以功能性厌氧微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为基础并结合国际最新研究热点,开发具有产能与治污相结合优点的高浓度难降解污染物生物降解与转化的新技术原理、新工艺、新方法与新设备,并实现其产业化应用。
|
城市生态
环境规划
与管理中心
|
城市生态格局与规划管理研究组
|
唐立娜
|
开展城市生态格局、动态及效应,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宏观战略等研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维系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途径。
|
可持续城市研究组
|
石龙宇
|
可持续城市发展能力辨识与发展模式评估;公共机构能源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
城市形态、功能与代谢研究组
|
吝涛
|
基于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生态学相结合的环境规划管理技术,阐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经济功能和地理生态过程的演变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机制,开展空间分析、复杂系统动态模拟和调控策略研究。
|
景观可持续性研究组
|
郭青海
|
城市—区域生态过程与持续性、城市景观生态评价、跨域物质代谢及其环境效应、生态系统规划与景观管理。
|
城市生态过程与调控研究组
|
崔胜辉
|
城市化过程的生态效应,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
|
城市森林研究组
|
任引
|
城市化对森林生态功能的影响机制;综合样点观测、模型模拟和数据同化方法的尺度扩展研究。
|
城市资源综合管理研究组
|
林剑艺
|
能源与水资源管理、低碳规划与管理、水环境综合规划、复杂系统建模等,致力于探索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资源足迹及其环境效应的演变规律,研究内容涵盖评估分析、模型模拟和对策分析等方面。
|
资源循环和城市代谢研究组
|
陈伟强
|
面向城市、国家以及全球等中宏观社会经济系统,模拟和预测城市化时代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物质和能量的代谢,探索和识别代谢过程的科学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核算和分析相关的生态与环境效应,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寻求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
|